◎ 西北非

人口:摩洛哥:31,000,000

阿爾及利亞:31,000,000

突尼西亞:9,300,000

就在主後七百年的前夕,一小群來自中東的回教阿拉伯人攻下西北非的許多地方。在當時,這地上的原住民主要是住在內陸與山區的各種柏柏爾人,源於拉丁和拜占庭的民族則住在地中海沿岸。

當阿拉伯人入主此地時,大部分的柏柏爾人至少在名義上是基督徒,但因聖經未曾譯成柏柏爾文,許多柏柏爾人對基督信仰只有膚淺的認知。在阿拉伯人佔領北非之後,柏柏爾人就漸漸地接受回教,作為他們的新宗教;許多柏柏爾人也採用阿拉伯文作為他們主要的語言。

然而,仍然有些北非人保留他們柏柏爾人的文化,其中一支是阿爾及利亞東北部的查烏亞(Chaoui),或稱沙維亞(Shawiya)的柏柏爾人。大部分的阿爾及利亞查烏亞人住在奧雷斯山區(Aures),他們大多務農。約有一百萬人住在阿爾及利亞,在歐洲還有一些查烏亞移民。大約有一百二十位查烏亞基督徒散居在阿爾及利亞和法國,目前聖經已被譯成查烏亞文和數種柏柏爾方言。

神繼續在西北非建立祂的教會,下面是一位摩洛哥的基督徒在去年齋戒月的見證:「約在清晨四點,與家人吃過黎明前的餐點之後,我再次躺在床上,為著一些過去未曾想過的事情禱告:『哦,神啊!讓我的靈成為心意的庫房,使用我的嘴唇宣告的救恩,也使用我的腳到要我去的地方,阿們。』在我快結束這個禱告時,感受到一種無以言喻的感覺,一種無法形容的喜樂,接著我向神獻上感謝,持續近兩小時,因我感受到聖靈的同在。」

【禱告】

  1. 福音在此地區遭受極強烈的反對,新信主的人常遭逼迫及面對各樣的問題。為北非基督徒能剛強起來,並有具果效的領導與合一禱告(參弗三14~19)。

  2. 為聖經譯成柏柏爾文的努力能成功,並結出許多果子禱告。影片「耶穌傳」有助於在許多柏柏爾人中傳揚福音(參約八32)。

  3. 過去四年裏,阿爾及利亞在政治、宗教,和經濟危機上痛苦掙扎,造成三十萬人死亡。為神在此次的危機中掌權禱告(參賽九5~6)。

 

 

◎ 阿爾及利亞

人口:29,300,000人

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70﹪

柏柏爾人:25﹪

過去四年,阿爾及利亞飽受內戰蹂躪。到一九九五年底時,內戰至少奪走了四萬條人命。阿爾及利亞正處於認同危機,許多阿爾及利亞人會自問:「內戰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是誰?我們的文化根基是什麼?」

幾年前,一股對文化、經濟和政治改革的熱潮,助長了回教基本教義派的反對運動。對許多人來說,這項運動是惟一能取代軍政府的選擇。一九九三年一月,回教基教義派發動軍事政變,贏得大選,但隨後又被取消執政權,許多該派分子決定訴諸武力。

卅三年前從法國統治下獨立後,阿爾及利亞歷經失敗的社會主義、貪污腐化、一黨專政、血腥鎮壓、以及回教恐怖主義,阿國人民已經厭倦於等候。聖經箴言說:「所盼望的遲未得,令人心憂。」這正是阿爾及利亞人的最佳寫照,前途無望的感覺普遍籠罩人心。許多年輕戀人只能幻想結婚,因為阿國的經濟蕭條,失業率高達30﹪,加上嚴重缺乏居住之處,他們想結婚也難。

不過,希望仍然存在。有一個天上的政府永遠不會停止運轉,它的國王被稱為「和平之君」(參賽九5~6)。過去廿五年來,神透過基徒的見證和神蹟奇事,已經帶領成千上百的阿爾及利亞人歸向祂自己。

目前的危機使得阿爾及利亞的基督徒難以聚集,有些人甚至被恐懼感捆綁。他們大多遭到和國內其他地區相同的困境,但卻背負傳遞和平與圓滿信息的使命。在這艱困的時刻,特別為他們祈求膽量與勇氣,求神將他們從「獅子口」中移開,裝備他們成為阿爾及利亞的亮光。

 

【禱告】

  1. 成熟的領袖為數稀少,而神學的根基至為重要。為阿爾及利亞的基督徒祈求團結、激勵和靈命的成長。

  2. 為法國境內數以千計的阿爾及利亞人禱告,讓他們能聽到救恩的信息;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是躲避戰禍的難民。

  3. 為阿爾及利亞政府能實行公義和正直禱告。

  4. 為阿爾及利亞境內的外國基督徒禱告,也為那些向全世界報導阿國人民慘況的記者禱告,求神保守他們的安全。一九九四年間,有十九名記者在阿國遇害。

 

 

◎ 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

阿爾及利亞人口:31,000,000 ‧ 首都—阿爾及爾 ‧ 人口:約3,100,000

阿爾及爾位於阿爾及利亞的北岸,首都及國家名稱都是來自阿拉伯文「島嶼」的意思。原本在海岸處有幾個小島,後來就成為阿爾及爾港。

阿爾及爾市充滿了各種文化遺產的象徵,而且各自形成強烈的對比。港區面朝蔚藍的地中海,有許多法國白人殖民時期的建築物,使人憶起巴黎的希佛里路(Rue de Rivoli,譯註:這條路上有著典雅的拱廊、書店、精品店及超高級飯店)。在市中心的最高處達九十公尺的「殉難紀念碑」,這座水泥高塔俯瞰全市,不斷提醒人阿爾及利亞是如何歷經一場慘烈的戰爭,付上約一百萬人生命的代價(一九五四至一九六二年),才終於從法國獨立。

近年來,混合了法式歐洲文化與東方回教文化的阿爾及利亞,在不同宗教的價觀,以及個人的自由之間,愈來愈顯得無法調和。清真寺常成為不滿現狀的所在──既不滿西方文化的影響,也不滿背後以武力支持的極權政府。一九九○年代初期,回教基本教義派贏得了普遍的支持,也表示要為該國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提出解決之道。一九九二年中止大選之後,政治的不安終於演變成內爭,一場近乎內戰的動亂綿延了六年之久,使每個家庭到實際的影響。阿爾及利亞近年來在宗教、文化與政治認同上的掙扎,已經使得無數人喪失生命。阿爾及爾人和這片土地都付上了極高昂的代價。

在外表之下,其實全國人都有極深的哀傷。首都的物價飛漲,民生必需品不是買不起就是根本買不到。該國的運動員、媒體、和流行音樂都表達出人民被苦難囚禁的感受。雖然許多地區都籠罩著對嚴厲回教的恐懼,但社會許多階層仍過著一種作意妄為的生活,可是在近年的衝突發生以,前根本不是這樣的。

在阿爾及利亞絕望的黑夜中,已出現了一絲微光。好些來自回教背景的基督徒以小組的方式聚集禱告、彼此激勵。有些人是透過福音廣播信主的,有些是經由讀聖經,有些人則是透過作夢或見異象、還有則因朋友的見證而信主。在遍地遭受蹂躪之際,他們雖常感到立無援、灰心沮喪,但神一直與他們同在。

【禱告】

  1. 為這個國家能得醫治禱告(許多人需要饒恕仇敵)。

  2. 為阿爾及利亞人民在這衝突、困苦的時期能歸向主耶穌而禱告(參詩六十九29)。

  3. 阿爾及利亞的基督徒需要得到鼓勵以傳揚福音,為他們能有智慧,以及如初代教會使徒般的熱心而禱告(參徒四13~31)。

  4. 為每天向阿爾及利亞播出的福音廣播節目能滿有果效禱告。

  5. 為住在阿爾及利亞及其鄰國的卡比爾人(Kabyle)禱告,他們的基督徒人數正在增長,求神使他們能夠把福音帶給說阿拉伯語的鄰舍。

  6. 在近年的危機中,基督教文字材料的發送遭到很大的困難,為屬靈文字材料的分發禱告。

 

 

◎ 西撒哈拉的撒哈拉威人

人口:200,000 回教徒:100%

紛擾不斷的前西班牙殖民地西撒哈拉(Western Sahara),看起來並不像其他被各大國爭相奪取之地。不過,面積達廿五萬兩千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曾在一九七六年被摩洛哥所佔據。這塊乾旱之地是半遊牧民族撒哈拉威人(Saharawi)的家園,它擁有全球70%的磷酸鹽礦藏;此外,全球最富饒的一些漁場,也分佈在大西洋沿岸。

直到一九七○年代初為止,大多數的撒哈拉威人都在沙漠上自由地放牧。他們畜養駱駝;飲食及生計都靠這塊土地。然而,因著與西班牙交戰,後來又與摩洛哥交戰,加上撒哈拉多年的旱災,迫使大多數人不得不搬到西班牙人蓋的城鎮中,民生也就愈發凋蔽。

一九九一年,聯合國曾前來商討停火協定,但當地的政局仍然不穩定。當時有二萬五千名撒哈拉威人住在阿爾及利亞西南部的四個難民營中,還有更多人流落在茅利塔尼亞、加那利島及其他地方。目前只有五萬名撒哈拉威人實際住在自己的國家中;每個家庭都有成員分散在四個或更多國家中。不但如此,有些孩子竟然長達十五年未見到雙親及兄長,這對家庭關係密切、注重家庭的人來說,實在是人間悲劇。

這些阿拉伯‧柏柏爾人(Arab-Berber)至今仍未聽過福音,而開始向他們傳福音的工人也很少。在他們家鄉連一個宣教士也沒有,福音廣播也還未進入非洲西北部。直到一九九六年初,仍未聽說當地有任何信徒。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接受福音的時機是否已經成熟。

【禱告】

  1. 為十年來飽受社會及經濟不安、骨肉分離、受盡折磨及壓迫的撒哈拉威人尋求耶穌所帶來的和平及真理禱告。

  2. 為離海岸不到八十哩的加那利島能設立福音廣播電台及電視台禱告。

  3. 求神興起正直的政府及領袖,來管理這個紛擾不斷的地區。

  4. 為信徒能有策略性的機會在這個政治問題敏感的地區傳福音禱告。

  5. 求主興起說西班牙語的宣教士在撒哈拉威人中間工作禱告,他們是世上惟一說西班牙語的回教族。

 

 

◎ 撒哈拉中部的特達人

三萬名特達人(Teda)大多住在偏遠、孤立的提貝斯提(Tibesti)山區,位於查德西北、尼日東北、利比亞南部。這地區方圓幾哩內,盡都是廣闊不毛、充滿沙丘岩石的撒哈拉沙漠,沒有柏油路可以進入這地區,只有沙漠路線,要花好幾天才能通過,還得視天候狀況而定。有些人為了謀職或受教育,就遷居到一些中心,例如查德首都恩將納(Ndjamena)、利比亞的沙漠城市塞布哈(Sebha)、尼日的比爾馬(Bilma)附近。

特達人以極度善疑外人而聞名,即使在自己的社會裡也很拘謹。他們無論是個人或社會,都以品格的優點而知名。他們在這艱困的地區存續數百年,並維持了顯著的獨立特性。

近年來,特達人在查德的政治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們在一九六○年代,擔任北部回教徒聯合叛軍的先鋒,引起國內不安,時斷時續長達三十年。

特達人被認為是撒哈拉最後回教化的族群之一。最近,從外地歸來的人,鼓動他們更嚴格恪遵回教。有些特達人奉行一些更古老的宗教信仰,涉及了安撫、敬拜山神的事。很多人懼怕魔鬼,不願意夜晚單獨外出。

對特達人而言,身為特達人,就是回教徒;若想擁有回教徒以外的身分,就匪夷所思、難以接受。被家人拒絕、逼迫,將影響那些接受基督的人。特達人是未得之民,需要聽到神的話。

 

【禱告】

  1. 地處偏遠的特達未得之民,能聽見、看見、領受祂的救恩(參詩九十八3;賽五十二10)。

  2. 斷開靈界的捆綁,使特達人明白他們在基督裡所承受的產業(詩七十二9;賽四十三19-21;羅八38-39)。

  3. 為特達人全家歸主禱告,不讓恐懼阻礙人選擇跟隨耶穌。

  4. 使基督的身體中,能出現特達人的表達方式。求神至高的保護,臨到那些已信主的人。

 

 

◎ 茅利塔尼亞

人口:2,300,000人

回教徒:99.7﹪

茅利塔尼亞是一個位於北非遼闊荒漠的回教共和國。一九六○年從法國手中獨立後,茅利塔尼亞就不斷飽受軍事政變和種族衝突之苦。過去二十年持續不斷的饑荒,讓這個國家更是民不聊生。

境內最大的種族是摩爾人(Moors),或稱茅利人(Maures),佔總人口的66﹪。摩爾人又分成白摩爾人和黑摩爾人,白摩爾人是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混種而成的游牧、貿易民族;黑摩爾人又稱為哈拉坦人(Haratine),是奴隸的後代。另一個重要種族是普拉人(Pulaar)或稱為土庫勒人(Toucouleur),大多是南部山區的農民。

之前,茅利塔尼亞的基督徒都是外來移民。過去幾年間,已經有茅利塔尼亞人歸向基督,目前該國已有數十名信徒。一九九三年齋戒月期間,某個城市裏有一群年輕人一起歸向基督。在同一個月裏,有一名重要的回教教師在臨終前接受主。在那之後,又有幾個人成為基督徒。但我們必須為他們的安全禱告,因為當地嚴格禁止改教。茅利塔尼亞人要是改信別的宗教,可能會被判處死刑。

幾乎所有的初信者都是摩爾人,神正在茅利塔尼亞的周圍鄰國動工,但目前為止,茅國境內看不到任何福音事工。不但電台播遭到禁止,許多法令更限制茅利塔尼亞人民聽見福音。

我們迫切需要更多的基督使者在這個封閉的國家播種。目前外來人士想要取得入境簽證更加困難,但這個被貧窮捆綁的國家卻亟需外來的援助。基督徒可以透過實際情況,彰顯神的愛。幾個回教人道組織已經在茅國展開工作,但它們對西方組織卻抱持敵對的態度。

 

【禱告】

  1. 求聖靈在茅利塔尼亞上空掌權,讓人心興起認識主耶穌的渴慕。

  2. 為該國少數的基督徒禱告,讓他們能定期聚會,出入平安,靈命成長,並且樂於傳福音。

  3. 為那些在惡劣氣候及沙漠風暴中工作的基督徒禱告,讓他們在這敵擋基督的國中擁有足夠的激勵和能力,願他們看見勞碌所得的成果。求神打開邊界,讓更多的基督徒前來分享福音。求神差派更多工人,特別在普拉人當中作工。

 

 

◎ 摩洛哥的伊施罕人(又稱南席爾哈人或索斯柏柏爾人)

人口:3,000,000

回教徒:99.9﹪

西方世界所知的北非最早居民,是柏柏爾人和那些在摩洛哥中南部的伊施罕人(Ishilhayn)。伊施罕人有三百多萬,其中回教徒佔99.9﹪,是今日世上最大的未得族群之一。目前還沒有任何教會以他們的語言聚會。他們排名前二十大族群之列,當中只有少數的基督徒。

伊施罕人主要是白皮膚、工作勤奮的鄉下人,他們有很強的家族凝聚力和傳統的生活方式。數十萬伊施罕人移民到西歐和摩洛哥的城市謀生,例如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馬拉喀什(Marrakesh)、阿加地(Agadir)。然而有許多人還是生活在數千個小小的古代村落中,這些村落分散在索斯河谷(Souss River Valley)、亞特拉斯山脈(High Atlas and Anti Atlas Mountain ranges)以及周圍的山麓小丘和平原。典型的村落是一堆土包,或是有平頂的粗製石屋,許多地方還沒有電力。

大多數的伊施罕人務農,栽種大麥、玉米、小麥、馬鈴薯、或蔬菜。果樹、堅果和橄欖,除了家人食用以外,還能換取不少錢。許多人養母牛和一群雞隻,來補充營養。他們的主食是塔浸(tajine),這是一種油燉青菜,和一點點肉同煮,用麵包沾著吃的食物,另一道他們所喜愛的菜是蒸粗麥粉(cousous)。有些伊施罕人在夏季幾個月中養綿羊或山羊,過著半遊牧生活,那時候他們會和動物一起到遙遠的高原區。許多伊施罕生意人主要來自一個山谷,他們在整個摩洛哥,已經建立一個近乎專賣店的小雜貨店。

主正在動工,近年來「耶穌傳」的錄影帶已經翻譯為他們的母語(塔希爾特語──Tashilhayt),並且在摩洛哥廣為傳佈。一九九八年發行了完整的塔希爾海特文的新約聖經。目前說塔希爾海特語的宣教士人數已經增長不少,但工作實在太浩大了。

【禱告】

  1. 為全世界的教會禱告,能認領伊施罕人,並且結合禱告、人力、物資,將福音傳給些人。

  2. 為伊施罕人禱告,求神使他們打開心門領受福音的好消息。

  3. 即使這些人住在相當偏遠的地區,但是求神打發工人前往工場,學習塔希爾海特語,並能在日常生活中與他們建立關係。

  4. 為伊施罕人禱告,求神使他們得以認識耶穌,並且建立祂的教會。

 

 

◎ 貝南—巫毒之地的回教徒

人口:6,411,000

泛靈信仰:35% ‧ 基督徒:35%(各宗派) ‧ 回教徒:20%

貝南位於非洲西岸,介於奈及利亞與多哥兩國之間,長久以來一直以人類獻祭,也是巫毒教的誕生地。貝南也被列為世上最低度開發的國家之一。

現在稱為貝南的地區,有過幾個非洲王國在此立國。一六○○年代前,以阿波美(Abomey)為首都的達荷美(Dahomey)王國控制了這地區。約在這時期,歐洲人開始沿著海岸,設立販奴據點,達荷美王的權勢大致是以販奴為基礎。葡萄牙奴隸販子和法國殖民地居民,對這國家大有影響;賣往巴西的奴隸獲釋、返國後,也發揮了影響力。貝南除了中部地區有些丘陵以外,其餘多是平坦的鄉野,覆蓋著濃密的植物。人們大多住鄉村,約佔70%,以務農為主。

貝南的回教徒大多採行民間回教(流行回教),包括魔法與其他泛靈信仰的作法,百姓很容易接受這種回教,因為比較接近過去所行的傳統宗教。

貝南的回教徒人數,在全地上每天不斷增加。回教組織有三十多個,正在貝南各地宣揚並建立回教。在北部,回教就算不是佔優勢的宗教影響力,也是很重要的少數勢力。歷代以來,基督教差會在南部各省一直很活躍;不過,在北部的回教徒當中積極工作,也還只是近三十年來的事。讚美神,因為近年來已有少數的回教徒富拉人歸主了。

【禱告】

  1. 為下列以回教徒為主的族群禱告:阿尼以人(Anii, 7,000),丹迪人(Dendi, 30,000),坦姆人(Tem,或稱科 托柯利人〔Kotokoli〕,43,000),那哥人(Nago, 175,000),富拉人(富拉尼人,293,900)。在其他族群中,也發現另有回教徒,包括來自奈及利亞和布吉納法索的移民。

  2. 求聖靈賜下智慧與恩惠,給目前針對貝南回教徒的宣教機構。求聖靈激動貝南的基督徒起來,在回教徒鄰舍當中宣揚基督。求主恩膏耶穌傳影片的放映工作,願許多人因此歸主。

  3. 求神透過醫病、異夢、異象、講道,向貝南的回教徒顯明祂自己。

 

 

◎ 布吉納法索

人口:11,200,000

回教徒:48﹪ ‧ 泛靈信仰:33﹪ ‧ 基督徒:(所有宗派)19﹪

首都:瓦加杜古,人口:824,000

歷史上,布吉納法索是幾個強大黑人非洲王國的故土。這些國家想維持獨立,也成功地將回教勢力逐出北部達數百年之久。從十九世紀末到一九六○年為止,布吉納法索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稱為「上伏塔」(Upper Volta)。布吉納法索這名字的意思是「義人之地」,於一九八四年被採用。

布吉納法索是全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人口密度高,天然資源少,土質又易碎,80﹪以上的人口從事自給農業。最近的乾旱與沙漠化,嚴重影響農業活動,造成過度放牧、土質惡化、森林濫伐。

布吉納法索的首都瓦加杜古(Ougadougou),曾經是莫西王國(Mossi kingdom)的首都。自從十八世紀末起,瓦加杜古就以回教徒為主了。目前瓦加杜古有美麗的大道,每天數千輛汽車、機動車(mobylettes)和單車經過。儘管往城市的流量大,但許多人還是住小村落依他們的部落風俗而生活。

許多布吉納法索的回教徒,也信奉民間回教與泛靈信仰。有個宣教士提到下列一個悲哀的故事:一位名叫莫西的人,背著他生病的兒子,來到露天市場。有個回教的宗教人士販賣可蘭經,遞給他一本,包在瞪羚皮袋裡。莫西心想:「阿拉很偉大,但是我今天需要的是醫藥。」此時恐懼抓住了莫西的心,因為他兒子已經病了兩週,卻沒有人幫得上忙。後來莫西經過一塊寫著「抗痢疾藥物」的牌子,但是他識字就不懂。最後,他去找「叢林郎中」(bush doctor)。那郎中蹲在一塊布的後面,布面上滿是蛇頭、乾貓頭鷹、獅尾。他用餘剩的一點錢,根據叢林郎中的處方,買了一小塊象皮。三天之後,他的兒子死於痢疾所造成的脫水。

【禱告】

  1. 布吉納法索的回教徒需要經歷復活基督的大能。只有那使耶穌從死裡復活的真神,才能賜下生命給那些死於過犯與罪惡中的人(參弗二1~5)。

  2. 惟願「義人之地」的布吉納法索人知道,那「義者」已經來訪。

  3. 布吉納法索是今日受到淫亂、拜物教和祕術社團掌控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禱告求神打破民間回教和泛靈信仰。

  4. 目前的情勢相當適合基督徒外展行動和醫療救援計畫。為現有的計畫禱告,也祈求這些計畫的數量能增長(謹記路加福音十25~37的好撒瑪利亞人)。

  5. 雖然有宣教士的努力,也得到廣大的回應,但還有十三個回教部落依然無人前往傳福音。求神打發工人去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