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中東,我們的印象就頗受媒體新聞影響。我們聽到侵略、恐嚇、懼怕的消息,也聽說政局不安、悲慘、戰爭。去年,新聞還特別報導了埃及的基督徒居民受逼迫的事。

但是,在這些日子的受苦與不安中間,神的聖靈卻以各種方式工作。中東地區各處的科普特教會(Coptic Church),多年來,一直被視為能以耶穌的愛接觸外人的戰略關鍵。中東這些爭鬥,使代禱日益增多。埃及有五百多個團體聯結成網絡,為國家的需要定期禱告。神正在回答他們的禱告,因為他們看到屬靈領袖興起,在聖靈的大能中運行,並且看到醫病、釋放、和其他神蹟。在拾垃圾的人當中,這幾年來也成立了一項工作,現在他們每週有二千多人前來聚會,接受教導與服事。當他們向外接觸時,耶穌那改變生命的大能,將滿溢在回教徒身上。

中東其他東正教社區,也有許多年輕人的生命受影響。他們堅定渴慕神的話,渴望在生命中經歷聖靈大能,因為他們受恐懼包圍,又被官方控制。聖靈正在這許多年輕人的生命中大大動工,使他們挑戰身旁的人徹底信仰耶穌。

當更新的工作萌芽時,教會之中也興起了更大的宣教異象,因為他們愈來愈意識到,必須以耶穌的愛去接觸該地區的回教徒。不久前,一隊阿拉伯年輕人到地中海邊的休閒場所,進行外展活動,他們有機會向街頭售貨員、學生、甚至毒販作見證,看到神在許多生命中運行。這兩個月結束時,有廿二人信了耶穌並受洗。

 

【禱告】

  1. 求神在中東以大能和神蹟顯明祂自己,使人心回轉歸向祂。

  2. 為青年人禱告,使他們接受門徒訓練,並奠基於神的話而靈性成長。

  3. 為基督徒所有在學齡前與主日學當中的兒童、工作禱告。

  4. 能有更多代禱,使回教徒向福音敞開心門。讓我們與中東的弟兄姐妹同心禱告,看見神的國降臨。

  5. 為那些因信仰而受苦的人禱告,因他們入獄、遭到所愛的人拒絕。求神賜下恩典、慈愛,並釋放他們脫離壓制。

 

 

土耳其

人口:61,000,000人

回教徒:99.8﹪

土耳其橫跨歐亞兩洲,是東西方的橋樑,也是文化的熔爐。

在基督之前,西台人、希臘人和其他異教徒都曾出現在土耳其。使徒保羅出生在大數,耶穌的信徒首次被稱為基督徒是在安提阿,福音書作者路加也是來自安提阿,而啟示錄中所提到的七間教會都在土耳其境內。幾百年來,這個國家的許多地區散佈著濃厚的屬靈氣氛。舉例來說,在以弗所的初代教會就是一間差傳的教會。

西元一四五三年,征服者默梅特(Mehmet the Conqueror)攻佔了伊斯坦堡,並以它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幾世紀來,鄂圖曼人一直是回教的守護者。一九二三年,卡默爾(Kemal Ataturk)建立了現代的土耳其共和國。現在的土耳其有一部屬世的憲法,保障人民有信奉基督教和自由敬拜的權利。

經過七十年的世俗化,土耳其有一股強大的屬靈飢渴。在一九八○年政變之前,年輕人普遍認為,不論是共產主義、激進的回教信仰或世俗主義,都不能解決土耳其的問題。過去幾年,回教基本教義派的勢力日漸坐大,一九九四年三月的地方大選中,該派一舉拿下19﹪的選票。在一些大城市像伊斯坦堡和安卡拉,都是由回教基本教義派執政。土耳其目前正面對超過100﹪的通貨膨脹,另外,與西南部庫德族分離主義分子的內戰,持續十年仍未休止。

據估計,已有一千名左右的土耳其回教徒成為基督徒,他們大多在安卡拉、伊斯坦堡和伊士麥(Izmir)等大城市聚會。同時土耳其境內也有愈來愈多基督教出版品流傳,土耳其文的新約聖經已經問世,舊約聖經的翻譯工作正在進行當中。而在報章雜誌中所刊登的聖經函授課程,已經成為心靈飢渴的土耳其人接觸福音的最佳管道。

目前有超過四百位以上的外國基督徒在土耳其作傳福音的工作,他們希望成為朋友、鄰居和同事的光和鹽。

【禱告】

  1. 求神遏止回教基本教義派持續擴張勢力,並保守土耳其民主政治的穩定與發展。

  2. 35﹪的土耳其歸正信徒都曾藉著異象與異夢,經歷神大能的同在。求神繼續以超自然的方式彰顯自己。

  3. 為回教基本教義派的得救禱告。

  4. 為年輕信徒的有效造就和成熟信徒領袖的培植禱告,使之能完成在土耳其的計劃。

 

 

伊斯坦堡

人口:10,000,000

回教徒:99.8%

 

土耳其的伊斯坦堡(Istanbul)正如詩人艾略特(T. S. Eliot)所形容的,是「多變世界中的一個靜止點」。伊斯坦堡,不折不扣是歷史上的一個策略性要塞。

伊斯坦堡原來是一個漁村,後來發展成一個叫做「拜占庭」(Byzantium) 的希臘城市。它在西元二世紀時被羅馬人所毀,後來更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在接下來的一千年,它一直是基督教的重鎮,直到一四五三年被信回教的鄂圖曼土耳其人佔領為止。自此,它就成了回教國王的寶座所在以及回教的中心。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取消了君主專制政體,但提到伊斯坦堡,仍使人聯想到君王。其國王穆罕默德的外袍和寶劍,至今仍保存在托普卡珀(Topkapi)宮中。

伊斯坦堡的優勢多半來自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博斯普魯斯海峽 (the Bosphorus Strait) 巧妙地隔開了此城,分隔了歐亞兩洲。這種分隔可以從建築物、歷史、屬靈及社會層面反映出來。現代的評論家發現,這個城市最能代表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城中到處可見新與舊、東方與西方、回教與世俗文化的對比和衝突。如今回教在當地的復興正迅速展開,特別是影響貧民。同時,世俗主義的力量也正在興起,籌謀著要建立一個西化的城市。人們擔心這項衝突會招致毀滅。

伊斯坦堡的未來是不確定的。每年有五十萬以上的外來者湧入市內的貧民區,缺水、斷電、空氣污染及交通壅塞,在在說明這是個失控的城市。顯然,它的未來完全操在新近當家的「征服者」──貧民區中的廣大貧民──手中。

伊斯坦堡一直是基督教與回教世界之間的出入口,它也向世界證明了自己是回教的有力擁護者。據猜測,信主的人不超過幾百人;目前已知有一個約二十人左右的土耳其團契。

【禱告】

  1. 無疑地,對十字軍的仇恨和苦毒,使這扇回教之門更加堅固。為「和好計劃」能使伊斯坦堡人對基督教的態度有所突破禱告。

  2. 貧民區的人口主宰著伊斯坦堡的未來;那裏是激進派的溫床。為福音能觸及並醫治這些窮人的心靈及世俗的傷害禱告。

  3. 為回教徒歸主者有紮實的門徒訓練禱告,並為他們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基督徒能接受裝備、領受聖靈的能力,成為領導者禱告。

 

 

土耳其語系的民族

在偉大的絲路心臟地帶,可看到一波波的族群和軍旅掠過,為烏茲別克及中亞地區的人民,留下豐富、複雜的遺產。──喬治.歐提思(George Otis Jr.),10/40之窗的堅固營壘

西起土耳其,東至鄂霍次克海,在這片橫貫歐亞的廣大地區,住著土耳其語系的民族,這個語系家族涵蓋四十多個語言族群,其中最大的民族是土耳其人,最大的語言是其周圍地區所用的土耳其語;土耳其語是世界第五大語言,使用者逾一億七千萬人。

土耳其語系民族大都信奉回教,當中只有非常少數的基督徒;在土耳其的六千萬人當中,估計大約只有一千位土耳其基督徒。大部分的土耳其語系民族都是回教徒,其中有兩個主要的派別:遜尼派(Sunni)與阿拉維什葉派(Alevi Shi’a)。

土耳其語系民族分佈在土耳其、亞塞拜然、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塔吉克、伊朗西北部、阿富汗、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在這些國家,有一些較小的土耳其語系民族分散其中,像是塔塔爾人(Tatar)、哈扎拉人(Hazara)、約魯克人(Yoruk)、維吾爾人(Uighur)、巴什基爾人(Bashkir)、楚瓦什人(Chuvash),以及格格烏人(Gagauz)。

伊朗的卡什凱(Quashqai)土耳其人總數有九十萬人,是全世界福音化最低的族群之一。

土耳其語系民族有一個強烈的特徵,即緊密的宗族聯繫與家庭結構,是捍衛外來影響的第一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福音最後破門而入時,這也可成為鞏固、傳播福音的利器。

語言、文化,和崎嶇不平的地形,造成土耳其語系民族對福音的隔閡,而這些民族所組成的國家也一直強烈抗拒宣教的努力。最近幾年,他們歡迎帶職事奉者和一些能協助他們建設國家的人,因此現在有很多機會可從事教職、醫療與社區發展計畫的工作。

 

【禱告】

  1. 由於人數眾多且影響力廣大,土耳其語系民族在回教世界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請為每個族群都能接觸到福音禱告。

  2. 大約有33%的土耳其回教徒因作異夢、見異象而歸向基督,請為聖靈在啟示、異夢與異象上的強烈澆灌禱告(參詩一四五3~7)。

  3. 為數眾多的土耳其語系民族遍佈歐洲、北美洲,和澳洲,請為在友誼的基礎上,能有效地接觸他們,並在他們當中能有結出豐盛果子的見證禱告(參太廿六34~40)。

 

 

伊拉克

人口:22,400,000人,回教徒:95.4﹪

「身體的傷痕越深,靈魂的成長越大。」──海珊 一九九二年七月

伊拉克中部是著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美索不達米亞的意思是「河流間的土地」。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整個區域,伊拉克人口的85﹪就居住在兩河之間的平原。

伊拉克是個文化的搖籃。五千多年前蘇美人(Sumerians)發明了文字和車輪;亞伯拉罕的本地吾珥(Ur)是伊拉克的大城之一。蘇美人後來依被亞述人(Assyrians)、巴比倫人(Babylonians)、米底斯人(Medes)和波斯人(Persians)征服,這些跟舊約歷史都有很大的關聯。在新約所記的五旬節時,「有美索不達米亞的人在其中」,隨後福音傳遍伊拉克。第五、第六世紀時,福音也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到印度和斯里蘭卡。

回教是在第七世紀時經由回教征服大軍傳入伊拉克。什葉派回教徒在南部建立了大型軍事陣地,直到今天,伊拉克仍擁有為數不少的什葉派回教徒。不過,遜尼派才是伊拉克的國教。伊拉克的近代史充斥著邊界戰爭和種族衝突,從十六世紀以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就控制著伊拉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伊拉克歸於英國託管為止。一九三二年,伊拉克獨立,費索國王(King Faysal)掌握政權。一九五八年,皇室遭到推翻,接著發生一連串政變,到一九六九年時,海珊(Saddam Hussein)以獨栽者的姿態取得政權。

伊拉克曾先後和伊朗、科威特發生戰爭,造成經濟和人口的大量損耗。由於伊拉克不願和聯國合作,許多基礎建設重建計劃遭到阻礙,聯合國甚至對伊拉克實施貿易制裁。

伊拉克的基督徒人口大約口有3﹪到5﹪,其中大多是東正教徒或天主教徒,他們都是亞述人、迦勒底人(Chaldeans)和亞美尼亞人(Armenians)的後裔。一九六九年時,伊拉克境內的外國傳教士全遭到驅逐,教會則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雖然這些教會的聚會規模不小,而且迫害也較少,但他們幾乎沒有福音的出擊,境內的阿拉伯人和庫德族人(Kurd)還聽不見基督的救恩。

【禱告】

1. 為數百萬尚未聽見福音的伊拉克人禱告,讓他們有機會並開放心胸接受福音。

2. 讓伊拉克停止軍事衝突,謙卑自己,向神呼求和平。也為海珊禱告,求神改變他的心。

3. 為北部庫德族和南部沼澤區什葉派回教徒的得救禱告。

4. 為伊拉克的教會能經歷屬靈復興,進而向回教徒傳福音禱告。

 

 

阿富汗

人口:18,000,000人,回教徒:99﹪

「我們第一天碰面就結為朋友,第二天再見到時就是兄弟了。」──阿富汗諺語

阿富汗斯坦(Afghanistan)的意思是「阿富汗人的土地」,不過這塊土地上卻住了約一百二十個種族,流傳的語言多達五十二種,錯綜複雜的種族和習俗把阿富汗人分解得支離破碎。

阿富汗人口的一半左右是普什圖人(Pushtuns),或稱為帕坦人(Pathan),是一支好戰、復仇心強的民族,住在阿富汗的東部和南部地區。第二大族群是塔吉克人(Tadjiks),總數約有四百萬,他們是波斯人的後裔,散居在阿富汗的北部和西部,大多佃農和勞工。

阿富汗中部是哈札拉人(Hazaras)的老家。他們長得很像蒙古人,祖籍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在哈札拉人以北住的是高山部落民族,稱為查謨──艾馬克(Charmar-Aimak)。他們的特徵是金頭髮、藍眼睛,一般認為他們就是從中亞遷移到斯堪的那維亞(Scandinavia)的那些部族。大多數的阿富汗人教育程度低落,約有三百萬人是族牧民族。阿富汗主要是由貧瘠的沙漠和高山野地所組成,境內有些山峰高達七千多公尺。雖然這塊土地尚未開發,但已知其中蘊含豐富的石油和天然資源,並且是連結亞洲和波斯灣地區的戰略要道。俄國很早以前就看出它的戰略價,後來美國也意識到其重要性,導致從一九五年代起,雙方一直在這裏進行外援接居戰。因著外在衝突和內戰的影響,至少有一百萬人喪失生命,另外有五百多萬人流離失所。

一九九二年回教的伊斯蘭法頒佈後,阿國境內已有四萬八千間清真寺,而且該法禁止人民離開回教信仰。大多數的阿富汗基督徒都生活在嚴重迫害的陰影之下,有些人已經為主殉道。

【禱告】

  1. 為阿富汗能有真正的宗教自由禱告。

  2. 基督教的救援工作,支持那些長年在阿富汗工作的基督徒。

  3. 五百多萬的阿富汗難民大多住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境內,求神幫助他們與耶穌建立關係,並找到和平與安慰,物質需求也能得到供應。

  4. 求神除去讓該國四分五裂的暴力、紛爭之靈。

 

 

敘利亞

人口:15,000,000,回教徒:90.5%

 

敘利亞的大馬士革(Damascus)和阿勒頗 (Aleppo) ,以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而聞名。基督教的傳統看法認為,大馬士革就是伊甸園的所在,因聖經上記載幼發拉底河流經該地。這個古老的城市在歷史上歷經許多民族佔據,包括埃及人、巴比倫人、希伯來人、波斯人及希臘人,難怪它有「喧囂的樂園」之稱。

今日的敘利亞是個多樣化、包容性很高的國家。它包含各族,如德魯茲人 (Druze)、庫德人(Kurds)及亞美尼亞人(Armenians)。回教的歷史在此地長達十三個世紀,宗教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大多數的敘利亞人是屬於回教的遜尼派(Sunni),佔總人口的75.1%。另外的15%則是由其他回教支派組成,包括阿拉維派(Ala wites)、德魯茲派 (Druze) 及以實瑪利派 (Ismaili)。約有8%的敘利亞人信奉主,其中東正教及其他東方傳統佔4.9%,羅馬天主教佔2.9%,基督徒佔0.2%。

敘利亞有一段豐富的基督教歷史,這段歷史可追溯到大數的掃羅在往大馬士革途中信主之前。當時的安提阿就是門徒首次被人稱作「基督徒」的地方。西元四世紀時,基督教已普遍傳開。雖然回教自第七世紀就統治了敘利亞,但基督教仍然持續在此生存。

敘利亞總統阿塞德(Hafeez el-Assad)自一九七○年掌權後,就把敘利亞由回教國家改變成由警察嚴密控制的世俗化國家。傳福音的活動只允許限於基督徒的社區內,而且受到嚴密監視。即使有機會,基督徒也很難自由地作見證。為此,大多數的回教徒對基督教都持有錯誤的觀念,真信徒的亮光仍無法自由地照耀出來。

【禱告】

  1. 求神使敘利亞的信徒能再次擁有早期安提阿教會的那種熱心來克服恐懼,願他們不但在國內,也能在鄰近地區傳揚福音 (參羅十五15~16)。

  2. 為阿塞德總統及政府能繼續保障基督徒的權益,並給予更多自由禱告。

  3. 求神使敘利亞的回教徒能有機會聽到真正的福音,以致遇見主,就像掃羅在往大馬士革途中的戲劇化歸主經歷。

 

 

◎ 敘利亞的阿拉維特人

人口:600,000

阿拉維特人(Alawite)是敘利亞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要居住在拉塔奇亞(Latakia或Al Ladhiqiyah)的西北岸,那裡的人口有60﹪都是阿拉維特人,而他們的社經地位一般皆低於其遜尼派(Sunni)的弟兄姊妹。許多人都住帳棚並在遜尼派的農場裡工作。就算有人擁有土地,通常也是較貧瘠之地。

雖然阿拉維特人的宗教比回教還早,如今他們卻自稱是回教徒。以前大家都稱他們是「奴賽瑞」(Nusayris),強調他們跟傳統回教不同。今天這些人則自稱為阿拉維或阿拉維特人,意思是追隨阿里教導的人;阿里是穆罕默德先知的女婿。遜尼派回教認為阿拉維特人不是回教徒,因為他們是從回教什葉派分裂出去的,而且和傳統回教不同的是,他們不遵守飲食上的規定,和一些社會方面的規矩。

他們信仰最與羅不的一點,是相信三位一體,不過這跟基督徒所理解的並不相同。他們認為穆罕默德先知的女婿阿里就是三位一體化為肉身,稱為「意義」(the Meaning),穆罕默德就是「名字」(the Name),據阿里說穆罕默德是在自己的光中被造出的,而有一個被大家稱為「波斯人沙門」(Salman the Persian)的則是「門」(the Gate)。因此,阿拉維特人的教義問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我轉向門,我向名下跪,我尊崇意義。」他們的感謝禱告是這麼說的:「除了阿里以外別無他神。」阿拉維特人的教條中有一些跟回教截然不同,有些顯然是從基督教借用過去的,而有些則完全是他們自創的。

阿拉維特人也相信人類一開始是天上的星星,但由於不順服而墜落在地,忠實的阿拉維特人相信,只要經歷七次的轉化,就可以再次回到原本星星的地位,而阿里則是那裡的王子。不過,凡是犯罪的會投胎作基督徒,直到完成贖罪為止,而自信仰道路跌倒離開者,則將投胎成為動物。他們不到清真寺裡敬拜,而只有男人可以參與敬拜。阿拉維特人信仰中的其他教義則是祕而不宣的,這種排他性與祕密性造成信仰裡的階級制度。

有位研究員用一句話為這群人下註腳說:「他們的信仰在本質上是祕密的,在等次上是僧侶的,在教導上是祕傳的。」據目前的研判指出,僅10﹪阿拉維特人或多或少聽過福音,而且沒聽過他們當中有基督徒。

【禱告】

  1. 為那些尋求內在啟蒙的人禱告,求神打開他們的心智,對他們的心說話,使他們知道那惟一的道路便是耶穌基督。

  2. 求神使阿拉維特人有一顆敞開的心能聽聞並接受福音信息。

  3. 為那些自覺受同胞逼迫的人禱告,求神使他們的心能轉而尋求祂,祂是垂聽受壓者呼求的神。

  4. 為那些等候有一位救世主於末日降臨的人祛告,求神使他們的心能被引向耶穌基督,只有透過祂才能蒙救贖並與神和好。

 

 

 

黎巴嫩

人口:3,000,000 , 回教徒 :67% , 基督徒 :30% , 東正教徒 :10%

自本世紀初開始,黎巴嫩就成為基督教宣教事工進入中東回教國家的中心。但十六年的內戰,使當地教會和宣教團體的區域性宣教工作,受到重重的限制,甚或因此中斷。所幸在過去三年,因停火之故,黎國的基督徒透過福音的傳揚和慈惠事工,又再次火熱地向外伸展。在這個被戰火所蹂躪的國家中,教會所面對的挑戰,是要帶出醫治、釋放,與盼望。

黎巴嫩人是古時腓尼基人的後代,以經商和冒險聞名。在戰前,黎巴嫩是中東的經濟中心;但如今,長年的戰亂只為這地留下一片頹圮與貧乏。年輕的一代全是戰時所生,除暴力與破壞之外,他們一無所知。

現今在黎巴嫩旅行,算是比較安全;這場戰爭已讓這地的人預備好了,因此大部分的人對福音更能接受、也更敞開。

黎國政府對傳福音的行動並無任何限制,此地有完全的宗教自由;在阿拉伯國家中,黎巴嫩是惟一不以回教為國教的國家。

因戰爭之故,許多人覺得黎國境外的教會已忘了他們:一方面,他們對外通訊困難,而另一方面,媒體對他們也了無興趣。如今,他們知道又再次成為神全球家庭的一份子,因此他們歡迎外國基督徒前往該國。

超越國界的基督肢體應認真思想黎巴嫩的獨特性,好在許多的服事機會上,更努力地與當地的基督徒聯合。中東是一個經常變動的地區,這裏沒有人知道一件事情可以持續多久而不發生變化;因此,當黎巴嫩對基督教事工敞開時,所有的基督徒都應共同戮力以赴。

【禱告】

  1. 為基督徒的自由能繼續受到保障,並能在黎國回教徒當中傳福音、進行慈惠事工禱告;另為境內的教會能動員起來,接受訓練與裝備,並在合一中成長禱告。

  2. 黎巴嫩是對鄰近阿拉伯國家進行服事的戰略之鑰與重鎮。為許多宣教機構在黎國的重建禱告,也為其他宣教機構將要開始的新工作,在神面前代求。

  3. 為黎國的回教徒能認識基督耶穌所帶來的盼望與醫治代禱。

 

 

阿富汗的烏茲別克人

人口:1,500,000 , 回教徒:100﹪

阿富汗的烏茲別克人,是一九三○年代為躲避蘇聯共產政權而逃到阿富汗的烏茲別克人後代,他們徙居於乾燥不毛的西北省分卡薩爾(Qaisar)與麥瑪納(Maimana),與同為難民後裔的塔吉克人同居。雖然這些烏茲別克人是阿富汗一支主要的族群,但因他們深居山區,以致在政治上一直受到忽略,在地理上也一直被隔絕孤立。又因好戰的戰士集團間彼此攻伐,肆虐阿富汗全國。看來似乎難以置信,在不久的將來,烏茲別克人惡劣的光景會有所改變──但全能的神有祂的方法!

這些烏茲別克人都是遜尼派的回教徒,但他們仍深受回教傳入之前的薩滿教、祆教,和黑法術之影響,這主要是流傳在一般百姓中間,至於非常有權威傾向的領導階層,則支持正統的回教。

他們以烏茲別克語為母語,用阿拉伯字母符號。

他們的工作刻劃出日常生活的特點,像是農夫、工匠、藝術家,和牧羊人(放牧綿羊與山羊)。他們許多社交活動都在市集中進行,而在市集裏,什麼東西都可以買賣。此外,烏茲別克人和塔吉克人都有古老的運動傳統,十分普及。

在阿富汗的烏茲別克人中間,基督徒寥寥無幾(少於兩百人);部分的聖經和「耶穌傳」影片已有烏茲別克語的版本,但目前卻只有一個宣教機構得以在這個族群當中工作。阿富汗是全世界對福音最剛硬的國家之一,這裏不能公開傳福音,只有社工人員得准入境居留。

【禱告】

  1. 求神以超自然的方式向阿富汗的烏茲別克人啟示祂自己。

  2. 為有更多的機會(醫療)和更多的工人進入烏茲別克人與塔吉克人的省分禱告。

  3. 為烏茲別克的基督徒得保護、得力量禱告,雖有障礙橫陳,仍能剛強壯膽。

  4. 向神求恩雨,願神的聖靈澆灌這乾涸之地和這些人的心靈。

 

 

伊朗

人口:65,000,000 , 回教徒:99%

伊朗位於札格洛斯山脈、裏海,以及阿富汗山區之間,這地曾是許多大帝國的中心地帶,境內擁有一些全球最崎嶇的地形和最豐盛的資源。伊朗大部分的領土都橫亙在高原之上,首都德黑蘭就在海拔三千呎以上。

伊朗75%的民族雖屬印度-波斯譜系,但境內的種族卻高達六十五個,使用的語言有五十種之多,包括庫德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亞述人、阿澤爾人(Azeri),以及猶太人。至少有四百萬的庫德人居住在伊朗的西北地區,另外還有許多較小的遊牧族群。

在回教革命之前,基督教宣教團體曾在此建立過卅七個福音教會;但在一九七九年,西方的宣教士一律被驅逐出境。自一九七九年回教革命之後,一方面雖然對基督徒的逼迫日益嚴苛,另一方面卻因此使教會有可觀的成長。一九七七年時,該國只有三千位基督徒,到了一九九六年,已知的基督徒人數已達二萬人,在這些人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從回教歸信基督的!據估計,還有十萬名未公開身分的基督徒,在數個地下教會中聚會。

一九九六年五月,伊朗對基督徒開始另一波的逼迫,結果牧師與基督徒遭到逮捕、審判,與處決。他們不得與外界接觸,且須時常向新聞部報到;許多歸主的人失去了工作,並受到嚴密的監視。

由於戰爭、天然災禍、經濟不穩定,以及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許多伊朗人的饑渴與不安正在成長;雖然伊朗鎖國以避西方的影響,但年輕的一代卻在尋索答案。如今伊朗的歷史正站在更迭的十字路口,現在正是禱告的時候。

【禱告】

  1. 為伊朗境外的三百萬伊朗人禱告,其中有許多住在美國,求神使他們得著福音。

  2. 為六十五個族群禱告,使各個族群都能有興盛的本土教會。

  3. 為現今的領導階層禱告,使他們能行出公義與廉正。

  4. 為受逼迫的伊朗教會禱告,也為從回教歸主的人禱告,使他們的見證影響家人(參彼前一3~7)。